阅读数:2025年11月11日
凌晨三点的调度室依然亮着灯,我盯着屏幕上流动的数据曲线,恍惚间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煤尘飞扬的巷道。十年前,我戴着安全帽,握着沉重的风镐,在五百米深的地下听着震耳欲聋的机械轰鸣。而现在,我穿着整洁的工装,轻点鼠标就能让远在矿区的设备开始作业。这种转变,连我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记得第一次接触智能矿山系统时,我对着满屏的三维建模发愣。那个曾经需要靠老师傅经验判断的采煤面,现在以数字孪生的形态呈现在眼前。每个液压支架的压力数据、输送带的运行状态、工作面的瓦斯浓度,都变成了实时跳动的数字。老张,那个在井下干了三十年的老矿工,第一次看到这个系统时嘟囔:"这玩意儿能比我的耳朵灵?"直到系统提前十分钟预警了顶板来压,他才默默收起质疑,开始认真研究起这些闪烁的界面。
矿山变得会"说话"了。遍布井下的传感器像无数双眼睛,时刻捕捉着矿山的"呼吸"。上周二凌晨,系统突然发出异响警报,显示3号皮带机轴承温度异常。维修团队在故障发生前就完成了更换,避免了可能导致的全线停产。要是在过去,这样的问题至少要等到设备彻底卡死才能发现,维修就得花上大半天。
最让我感慨的是无人驾驶矿卡的出现。那些庞大的家伙在矿区自如穿梭,精准地装卸运输,完全不需要人工干预。老王,曾经的矿区"车神",现在成了车队监控员。他总爱指着屏幕说:"看我这徒弟,从来不累,从来不闹脾气。"但我知道,他偶尔还是会摸着口袋里那串旧车钥匙发呆。
自动化钻井平台更是彻底改变了作业方式。现在打一个钻孔,技术人员在控制中心输入参数,设备就能自动完成定位、钻进、退杆全过程。钻孔轨迹误差不超过十厘米,这在全靠老师傅手感的日子简直不敢想象。不过李工有次喝多了说,他还是怀念握着钻杆时传来的地层震动,那感觉就像能摸到地球的脉搏。
这些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刚开始推进数字化时,工人们的抵触情绪不小。大家都觉得这些花里胡哨的屏幕不如实实在在的工具可靠。我们花了半年时间,让老师傅们参与系统优化,把他们的经验转化成算法逻辑。慢慢地,当大家发现系统真的能减轻工作强度、提高安全系数时,态度才开始转变。现在,工人们甚至会主动提出改进建议,让技术更贴合实际需求。
当然,转型路上也踩过坑。有次我们太依赖系统预警,差点忽略了一个老通风员凭经验发现的隐患。自那以后,我们定下规矩:再智能的系统也要与人工巡检相结合。技术应该是辅助,而不是替代。那些在矿洞里摸爬滚打积累的经验,依然是宝贵的财富。
如今走在矿区,看到的景象和十年前大不相同。控制中心里,年轻人熟练地操作着各种系统;维修车间里,老师傅们戴着AR眼镜查看设备结构图。传统与现代在这里奇妙地融合。上周,我看着刚毕业的小刘仅用二十分钟就完成了过去需要两小时的设备调试,不禁想起自己当年拎着工具包在设备间奔波的日子。
变革总会带来阵痛,但更多的是希望。那些曾经被认为离不开人力的岗位正在转型,而新的岗位不断涌现。就像老矿工们说的,我们不是在丢掉传统,而是在用新的方式继续与矿山对话。只不过,现在的对话工具从镐头变成了代码,从井下变成了控制室。
夜深了,我关掉控制台的最后一个屏幕。窗外,矿区的灯火依然明亮,无人矿车还在不知疲倦地穿梭。这个古老的行业正在悄然蜕变,而我们,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或许有一天,当我的孩子问起采矿是什么,我会带他来到这个充满屏幕的房间,告诉他:这就是新时代的矿山,在这里,我们依然在挖掘光明,只是用了更聪明的方式。
*凡本网注明来源:“betvictor伟徳1946”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福建韦德国际1949有限公司,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betvictor伟徳1946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