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数:2025年11月11日
还记得八年前那个闷热的下午,我站在山西那座老矿山的调度室里,看着墙上发黄的生产图纸和桌上堆积如山的报表。老矿长拍着我的肩膀说:"小伙子,你说的这个数字化,能让咱们少跑几趟井下吗?"那时我没想到,这个问题会牵引着我走过接下来八年跌跌撞撞的转型之路。

第一站是内蒙古的露天矿。我们给运输卡车装上了传感器,想着这下总算能实时监控车辆位置了。结果第一个月的数据让我们傻了眼——系统显示有辆车在矿区里以每小时200公里的速度狂奔。现场工程师气得直拍桌子:"胡扯!这坑坑洼洼的路,拖拉机都跑不了这么快!"后来才发现是GPS信号在矿坑里跳变。这个跟头教会我们:再先进的技术,不接地气就是纸上谈兵。
在云南的锡矿,我们尝试用无人机做矿区测绘。第一次飞行时,老师傅站在旁边直摇头:"这玩意儿能比我们几十年跑山的腿靠谱?"结果无人机拍回来的影像里,我们发现了一个从未记录过的地质断层。老师傅盯着屏幕看了半晌,默默掏出他的老记事本,在上面画了个大大的叉。那一刻我明白,数字化转型最难的不是技术落地,而是让老师傅们相信,这些冰冷的机器真的懂得矿山的体温。
最让我触动的是在四川那座磷矿。我们建了数据中台,想着这下生产数据应该一目了然了。但开采车间主任老李的一句话点醒了我:"小张啊,你这屏幕上花花绿绿的曲线是很漂亮,可它能不能告诉我,明天哪个掌子面最适合放炮?"我们连夜调整算法,把地质数据、设备状态和老师傅的经验值融合在一起。第二天早上,老李看着系统推荐的开采方案,第一次露出了笑容:"这东西,有点意思。"
在陕西的煤矿,我们尝试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井下模型。技术团队花了三个月,做出了一个精美得可以当教学示范的虚拟矿井。直到某天夜班,通风科长指着模型问:"你这个理想状态下的通风路径,考虑过107巷道那台老是罢工的老风机吗?"我们面面相觑。原来再完美的模型,也需要容纳那些不完美的现实。
青海的盐湖矿给了我们另一个教训。我们雄心勃勃地要打造全自动化的采收系统,却在最简单的环节栽了跟头——湖区的强磁场让传感器集体失灵。最后还是当地老工人想出土办法:在关键位置插上红旗,无人机通过视觉识别来定位。这件事让我懂得,有时候最高效的解决方案,恰恰是数字技术和土智慧的混搭。
去年在新疆的铜矿,我们终于建成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智慧矿山。但最让我自豪的不是那些自动运行的设备,而是监控中心里那个空着的座位——原本需要三班倒的调度员,现在只需要早晚各巡视一次。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的老调度说:"干了三十年,第一次能准时回家吃晚饭。"
最近一次去山西,又见到那位老矿长。他拉着我看新投产的智能工作面,脸上满是骄傲:"现在咱们矿上的年轻人,都抢着学这些新技术。"离开时夕阳西下,矿山在余晖中依然忙碌,但空气中不再是从前那种粗犷的喧嚣,而是各种设备协同运转的和谐韵律。
这八年,我看着数字技术像春雨一样,慢慢渗透进这个最传统的行业。它没有一夜之间改变什么,而是在每一个具体的环节,解决着具体的问题。有时候是一个传感器让工人少跑一趟井下,有时候是一个算法让设备多工作一小时。正是这些微小的改变,汇聚成了矿业转型的大潮。
数字化转型从来不是要把矿山变成科幻电影里的场景,而是让技术真正服务于每一个在矿山上工作的人。它应该让老师傅的经验被更好地传承,让年轻人看到这个行业的未来,让安全生产不再是一句口号。当技术的温度融化了传统的壁垒,矿山的明天才会真正闪耀。
*凡本网注明来源:“betvictor伟徳1946”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福建韦德国际1949有限公司,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betvictor伟徳1946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